(網經社訊)流量的天花板越來越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擺脫對于流量的依賴,如何在存量時代獲得新的增長點,才是保證下一輪發展關鍵所在。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將關注的焦點從產業的最末端,轉移到了產業的最前端。
無論是從事相關產業的基礎研究,還是改變相關產業的生產流程,都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便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誕生的。從理論上來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大方向是對的。
然而,在實際落地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玩家們對于產業互聯網的曲解與偏離,最終,所謂的產業互聯網非但失去了自我,甚至還開始淪落到了消費互聯網的層面上。
單單看看那些所謂的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對于B端用戶的渴求,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很多情況下,產業互聯網玩家并不把B端用戶看成是賦予自己二次生命的營養體,而僅僅只是把B端用戶看成了一個類似C端用戶的存在,于是,收割便成為了他們在產業互聯網的主題詞。
盡管頭部玩家可以憑借他們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積累下來的優勢占得先機,甚至可以進一步確立他們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將B端用戶看成是一種收割對象,而不去思考如何改造B端,進而去激發C端更多的消費潛能,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或許僅僅只是一場虛假的狂歡而已。
這是產業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了這么多年,卻一直都無法獲得突破性發展的根本原因。
以新零售為例,可以說新零售是產業互聯網的先鋒官,然而,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之后,新零售依然僅僅停留在流量的玩法上,對于產業上游的改造少之又少,所謂的顛覆成為了一座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弄清楚產業互聯網之所以會難以突破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新路徑,才是保證它可以繼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沾沾自喜于用產業互聯網的概念所確立的優勢,卻忽略了產業互聯網本身的落地和實踐,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或許終將落幕。
按照傳統邏輯,人們之所以會將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定義成為“產業互聯網”時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想要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來反哺產業,從而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最終讓互聯網對于經濟社會的改造變成一種全面發展的存在。
然而,在實際落地過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產業互聯網非但沒有因為互聯網而發展,甚至還因為它而變得裹足不前。
互聯網并未找到與產業結合的最佳模式
筆者始終認為,產業互聯網想要真正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要找到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最佳模式。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看到的產業互聯網的玩家是在用他們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模式來做產業互聯網的事情。
須知,產業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存在,一味地照搬照抄消費互聯網的模式,只會讓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失去發展良機。
現在很多的產業互聯網玩家在落地和實踐的過程當中,僅僅只是把產業互聯網看成是一個再度去中間化的過程,無論是之前的S2B模式,還是現在的C2M模式,其實都是以再度去中間化為終極追求的。
雖然這種方式的確可以帶來行業發展效率的提升,甚至還可以給產業的發展帶來動能,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將產業互聯網的模式停留在這樣一個層面上,那么,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或許依然是一個互聯網的變種。
因此,當互聯網并未找到與產業結合的最佳模式之前,我們站在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待和實踐產業互聯網的做法,只會讓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入到消費互聯網的語境里,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并不是一個新生的概念,而是變成了消費互聯網的附庸。
對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來講,這種簡單、粗暴的結合方式帶來的只能是變相的發展,無法實現良性、健康的發展。
筆者認為,互聯網與產業結合的最佳模式應當是以轉變互聯網的角色和定位為前提的。我們都知道,在消費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型的和改造型的。
當產業互聯網時代來臨,互聯網更多地扮演的是一種基礎設施,一種營養基的角色,無論是產業,還是新技術都可以從互聯網當中汲取營養,都可以從互聯網身上獲得能量。
只有真正將互聯網看成是產業的“營養元素”,而不是“手術刀”,才能真正找到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最佳模式。
互聯網正在成為產業變革的障礙
當我們無法擺正互聯網的角色和地位的時候,選擇較為熟悉的發展模式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繼續延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模式,規避新技術對于產業的深度改造,最終讓產業的發展繼續沿著以往的模式發展,正在成為產業變革的障礙。
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其實是一個產業與新技術結合的過程。
同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進行簡單的去中間化的處理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與新技術的結合應當是一種深入、全面的邏輯。即,新技術應當對產業內部的流程和環節進行深度改造,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產業互聯網的主旋律。
互聯網時代的那樣一種簡單、輕便的發展模式,讓玩家們陷入到了一種“躺平”的狀態當中,借助資本的助力,建立規模優勢,進而對流量進行收割早已在玩家的腦海里根深蒂固。
于是,縱然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來臨的大背景下,我們依然看到的是諸多玩家對于互聯網的依賴,依然在用互聯網模式來實踐產業互聯網,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成為了一個概念。
很顯然,互聯網已經成為產業走出舒適區的障礙。
有了互聯網的”躺賺“模式之后,玩家們并不愿意去做產業變革,抑或是將產業變革當成是一種噱頭,實際上依然在做收割流量的買賣。
當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同樣陷入到了互聯網的怪圈當中,而此刻的互聯網同樣成為了一種障礙。
互聯網讓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變得不再迫切
當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開始出現,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已經變得非常迫切。
然而,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后,我們看到的是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依然處于一種相當緩慢的發展狀態里,甚至還有很多玩家繼續從互聯網身上來尋找破局點。
我們看到的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新的營銷模式的崛起,正是這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當人們依然可以借助互聯網的變種來獲得發展紅利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如此迫切地去探究新技術在產業端的應用的。
于是,新技術對于產業互聯網的改造開始變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在很多時候,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是為互聯網的變種來服務的。
雖然這種方式的確可以給玩家們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能量,但是,長此以往,必然將會讓玩家們失去一次絕佳的,探尋新技術與產業結合新模式的機會。
對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來講,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個驅動的角色,而是變成了一個阻礙的角色。
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還是區塊鏈、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對于產業的改造在很多時候都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變得不那么迫切,最終讓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徹底變成了一個依然是以互聯網為主導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以新產業為主導的角色。
互聯網正在加劇,而非消解消費痛點
產業互聯網之所以會出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用戶的消費需求和習慣的深度改變。
然而,當互聯網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導,我們看到的是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消費痛點正在進一步加劇。此刻,互聯網同樣成為了阻礙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障礙。
以大數據為例,無論是在資訊領域,還是在電商領域,我們都看到有玩家試圖在用它來解決傳統信息冗余帶來的用戶痛點。
雖然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統意義上的以人力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薦給用戶帶來的是更多的信息冗余,最終讓用戶開始陷入到了信息繭房之中。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薦是建立在互聯網模式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這種底層邏輯不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為肇始點的產業互聯網,只會成為加劇用戶痛點,而不是消解用戶痛點的存在。
筆者認為,只有真正改變以互聯網為底層邏輯的發展模式,在新的模式基礎上,以新技術的方式去改變用戶的痛點,才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正確姿勢。
如果僅僅只是簡單地用新技術對產業表層進行改變,而不去從更深的維度重塑,所謂的產業互聯網終將會成為雞肋。
當產業互聯網時代來臨,我們看到的是一眾玩家開始投身其中。他們當中有頭部的巨頭,有新入局的玩家,還有傳統的玩家。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玩家,他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對互聯網依然保持著某種執念,最終讓產業互聯網變成了一個以互聯網為主導,而不是以產業為主導的存在。
于是,產業互聯網開始受困于互聯網。這是產業互聯網一直無法獲得突破性發展的根本原因。
認識到這一點,并且跳出互聯網怪圈,才能讓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