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經社訊)北京時間6月11日,滴滴正式向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詳見網經社專題:http://www.jszwwhb.cn/zt/ddcxIPO/ )。
觀點一:18輪融資超800億元 上市是“必經之路”
據網經社“電數寶”(DATA.100EC.CN)電商大數據庫顯示,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來經歷了18輪融資,融資額超800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軟銀、螞蟻金服、阿里、騰訊等,估值超50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高估值的滴滴在一級市場再想融資實屬不易。目前,滴滴已形成了包括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多個業務在內的生態閉環。從發展角度上看,不論是原有業務的維持還是社區團購等新業務的拓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以美團為例,其一季度在社區團購等新業務上虧損近超80億元人民幣。但目前滴滴并不缺錢,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賬面持有234.6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因此,幫助投資方套現或許是上市的主要目的,其次再是獲取資金支持業務的未來發展。
觀點二:核心業務穩健 市場領先地位明顯
經過9年的發展,滴滴出行在中國移動交通出行領域取得領先地位。招股書顯示,2020年滴滴出行中國出行業務收入達1336億元,對比之下,同在IPO進程中的哈啰出行與嘀嗒出行收入分別為60.44億元以及7.19億元。用戶層面,滴滴出行年活躍用戶為3.77億人,哈啰出行年交易用戶數1.83億人,嘀嗒出行注冊用戶數約1.8億人。此外,基于互聯網市場“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商業邏輯,業務拓展期的滴滴出行處于虧損狀態。其2018年至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為149.79億元、97.33億元和106.08億元;而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扭虧為盈,實現54.83億元的凈利潤。
觀點三:交通出行“戰火”未息 與美團業務競爭加劇
近年來,以高德打車、百度地圖、哈啰出行、美團打車等為代表的聚合平臺,以及首汽約車、嘀嗒出行、曹操出行、斑馬快跑、享道出行、T3出行、如祺出行等網約車品牌仍在不斷加大對交通出行的投入。滴滴在交通出行領域的挑戰者越來越多。此外,滴滴出行的無邊界擴張和美團越來越相似。隨著滴滴在本地生活業務的不斷拓展,和美團在移動出行(滴滴出行VS美團打車,青桔單車VS美團單車)、社區團購(橙心優選VS美團買菜)、金融(滴滴金融VS美團金融)等多業務上存在競爭,而這一競爭態勢在未來或將加劇。